历经坎坷,走向成熟的艺术品拍卖三十年 |
发布时间:2023-04-10 16:33:43 | 浏览次数: |
2022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三十年前,也许并没有出现艺术品拍 卖市场成立那样一个事件,只是当年一场在北京举行的拍卖会引发了后来艺术品拍卖市场 的兴起。这场拍卖会后来被业界公认为是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甚至也被视为中国艺术市 场萌芽的时点。 一、“´92北京国际拍卖会”为何成为了拍卖市场的始建时点? “´92北京国际拍卖会”并不是改革开放以后内地举办的第一场艺术品拍卖会。1985 年,北京市东城区就举办过首场邮品拍卖。1987 年的上海也曾组织过邮票拍卖。1988年6 月,北京市拍卖市场与文物商店也联合举办过一次文物拍卖会,33件拍品全部为可外销文 物,包括瓷器、书画、丝毯等,其中有7件成交。 1991年2月9日,在北京市拍卖市场组织的一场工艺品拍卖会上,荷兰商人彼得·扬 森提出了一个于 1992年北京黄金旅游年之际举办“中国旅游国际拍卖会”的建议。公司 冯家驳经理听后十分高兴,马上写出策划方案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该方案即刻得到了北 京市有关部门的批准,并将活动确定为“92北京国际拍卖会”。为确保这场国际拍卖会 成功,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拍卖领导小组,由海关、经贸委、文化局、文物局等十几家 单位组成,副市长亲自担任组长。拍卖会由北京文物对外交流中心、北京市拍卖市场、北 京市华远旅游公司、北京广告公司和荷兰贸易咨询公司等联合举办。拍卖会成为了新中国 成立以来首次按照国际拍卖规则,在海外设立招商代理,并事先印刷图录的一次大型国际 性拍卖活动。除了主办单位自己征集的拍品以外,国家文物局还特批了232件1795年以 前的文物上拍。由此共上拍了2020件拍品,包括瓷器、珠宝玉器、金银铜器、古典家具、 书画邮品等品种,其中1250件为文物。 1992年10月11日上午10时25分,“´92北京国际拍卖会”的槌声敲响。拍卖场内 1200个座位座无虚席,由香港聘来的拍卖师采用美元进行着报价。最终,整场成交了765 件拍品,总成交额 235万美元。 1992年前国内已有过多场艺术品拍卖,为什么要把“92北京国际拍卖会”看作拍卖 市场建立的始点呢?笔者以为有这样几点理由: 1、相较以前的拍卖,这一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买家源自于国内各地及东南 亚各国和港澳台;拍品最多,拍品档次也最高,包括国有文物部门提供的上至商周汉唐、 下到宋元明清的各种文物;成交额远超过其他拍卖场。 2、这是一次由政府推动和主导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之前从未有过,过后也不会再 有的特殊拍卖活动。其重要意义在于文物政策上的一次突破,为后来文物交易市场的政策 和法律制定奠定了基础。 3、“´92北京国际拍卖会”基本上按照海外拍卖运作模式,对后来内地拍卖企业的建 立和经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促进作用。几位现场观摩本场拍卖会的人过后成为了多家 知名拍卖行的创始人。这次拍卖活动也极大地激活了大众艺术品收藏的热情。 二、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坎坷中成长壮大 在“92北京国际拍卖会”举办半年之后,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于1993年6月20日 举办了首届朵云轩艺术品拍卖会,155件书画拍品,成交了117件,总成交额 829.73 万元。 1994年3月27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也在北京举办了首场“中国嘉德´94春季拍 卖会”。这是内地首次出现按春秋两季划分的专场拍卖会。本场拍卖分为中国书画和油画 两个专场,共推出245件拍品。随后,当年9月,由北京市文物公司成立的北京翰海拍卖 公司也举办了首场拍卖,共拍卖成交书画、瓷器、玉器、鼻烟壶、家具等360余件,成交 总额达3380万元。 1994年7月,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关于文物拍卖试点问题的通知》和《文物境内拍卖 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打开了以往对文物艺术品交易与拍卖的限制。1995年12月,经国 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中商盛佳、上海朵云轩、四川翰雅等6 家企业成为了文物拍卖的直管专营试点。1994年3月,当时的国内贸易部成立了《拍卖法》 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由一位副部长担任组长。《拍卖法》于1996年7月5日经第八届全 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拍卖法》的出台对于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在此之前,除了 六家文物拍卖试点企业外,内地其他数十家艺术品拍卖行没有试点牌照,只能去经营文物 之外的艺术品,生意规模自然有限。而新颁布实施的《拍卖法》第十三条规定:“拍卖企 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应当有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有具有文物拍卖专业知识的 人员。”显然,只要满足这一条件的拍卖企业就可以拍卖文物了。《拍卖法》的出台,将 文物拍卖的试点规定以及各省制定的拍卖经营管理办法统一到了一个法律之下,拍卖因此 步入了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为了能够拍卖文物,各家拍卖企业纷纷将自己的 注册资金增加到了一千万元以上,文物拍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拍卖市场很快出 现了大规模扩容与发展。 1995年6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成立,拍卖行业从此有了管理协调部门。 1997-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波及到了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金融危机 使得海外买家投资更加谨慎,到内地参加拍卖会的人少了。而内地此时尚未形成足够大的 买方市场,书画、古董的市场价位因此而出现下滑,拍卖品的征集也出现困难。艺术品拍 卖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开始步入了调整。一些基础薄弱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舞 台。从1997年底起,一些拍卖行推迟举行春、秋季拍卖,在拍品没有征集齐备的情况下, 有的拍卖行取消了常规举行的春拍或秋拍,或者将“大拍”改为“中拍”的规模。 1998年的艺术品拍卖场次和成交额比1997年更加减少。1999年无论是春秋季大型拍 卖,还是每月举行的艺术品“小拍”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全年总拍卖场次大约只相当于1998 年的六七成,1997年的五六成,成交总额仅有1998年的 80-90%。 东南亚金融风暴给内地拍卖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了三、四年,直到2000年才出现 明显好转,此时艺术品拍卖的价位开始出现上涨。随着内地艺术品价格与国际接轨甚至超 出海外的价格,2000年起,海外回流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数量开始增多。加之国家文物政策 的调整,允许海外进口的文物出入自由,给回流文物创造了便利条件。2001年的海外回流 文物数量较上一年又有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内地拍卖市场成交的7800件文 物艺术品中,回流文物近2000件,约占 25%左右。这些回流拍品真品含量高、精品多、 “生货”多、价位低,吸引了海内外许多收藏家来参与竞买。而从此之后,内地的多家公 立博物馆也从拍卖行购藏到许多海外回流的国宝级文物。 2003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传染病席卷全国。“非典”的突然肆 虐,影响到了拍卖行业,北京、上海的一些拍卖公司主动延期或暂停了拍卖活动,25家拍 卖行近80场拍卖由四、五月份无限期推后。 6月底,内地终于控制住了“非典”疫情。没有料到的是,“非典”过后艺术品拍卖 市场的崛起让人大吃一惊。在7月10日以后的4天内创下三个数字:70-90%的成交率、 80%以上的新人参与竞买以及3个亿的成交额。7月12日开拍的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 卖会现场人满为患,预先准备的800个竞买号牌在开拍后不久就被领取一空。于是嘉德不 得不现场制作了200多个临时号牌来应急。为了维护场地秩序,嘉德破例实行了凭竞买牌 入场的规矩,其拍场热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在拍卖大厅外面的过道里,主办方破天荒 地设置了一个很大的闭路电视,“转播”场内的拍卖实况。许多不能进入现场观看拍卖的 人只能席地而坐,通过闭路电视了解拍卖进程。最终的拍卖成交表现也令人十分振奋。分 析起来,“非典”之后艺术品拍卖火爆行情的原因也许有这样几点: 1、自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以来,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调整中。2002 年的市场出现了明显反转,拍卖成交额、成交率和拍场人气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顺延到 2003年,自然是一个高歌猛进的一年。 2、原本五、六月份是拍卖会最多的时候,“非典”使得很多拍卖会被取消或延期, 这样就积聚了市场的“饥渴度”。 3、艺术品投资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拍卖的火爆与拍卖场上出现众多新面孔是分不 开的,平均每场拍卖会都有一半以上的买家是新人。 三、艺术品拍卖市场逐渐走向了成熟 经历了2003年后两年间的涨势,也迎来了2006-2008年的调整,拍卖市场终于在2009 年再次出现上涨。当年,内地拍卖场上首次出现了单一拍品成交过亿元。全年内地艺术品 拍卖总成交额达到了228亿元,比2008年超出 12%。 2009年启动上涨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造成的资金匮乏 迫使一些国际藏家出货高端艺术精品;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内投入了4万亿的救市资金, 充裕的流动性助推了艺术品的价格。而2010年相比2009年则更上一层楼,全年实现拍卖 成交额396.96亿元,增长了74.03%;接下来的2011年,全年成交额更是达到了553.53 亿元。这一成交纪录至今都没有被打破! 2011年秋拍,连续近三年的涨势开始掉头向下。而自此以后,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没 有出现人们曾经期盼着的下一次高峰,总的市场成交规模一直没能超过2011年。经营中 的拍卖企业数量越来越少,原先占比绝大多数的中小拍卖行逐渐没有了音讯,市场集中度 不断向着头部企业靠拢,而大拍卖行的业绩也没能突破上一次高峰时的标线。 拍卖市场上原先经常见到的熟货、应酬之作、真伪模棱两可的作品慢慢地不受欢迎了。 藏家的眼光更加地挑剔,买到精品就不想再出手,而只会卖出自己手里的“普品”,因此, “普品”价格就会不断下降;藏家们更看重文物艺术品的真品、精品、生货以及市场价值, 也更在意藏品流传有绪的经历;企业收藏逐渐增多,创建私人美术馆的人日渐增多,使得 大量艺术精品沉淀了下来。 虽然成交总额一直没能创出新高,但大量艺术品的价格实际上已经悄悄地在创下纪录。 2015年,火爆拍场的“天禄琳琅”著录的古籍善本与金铜佛像,2016年起被热捧追逐的 碑帖拓片,不断破纪录的写实油画,2018年后的古代瓷器,2020年之后的现当代艺术等 都形成着一个又一个的上涨行情。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艺术品市场的结构性行情。 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结构性行情表现在,当某些精品、估值偏低的艺术品价格不断 上涨的时候,另一些艺术品中的应酬之作、小品和“普货”,以及前期涨幅过大的当代书 画、当代艺术等,则一直处于跌跌不休的状态。结构性产生的原因在于市场对各个板块和 作品的细分与价值的重估效果,是市场二三十年反思和调整后的成熟产物,表明了艺术品 拍卖市场迈进了成熟。 2020年初,国内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所有线下拍卖活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却引 爆了艺术品网上拍卖的热潮。内地艺术品网络拍卖最早出现在2000年,二十年中的经营 尝试者不少,但真正做成功坚持经营至今的凤毛麟角。新冠疫情,使拍卖企业不得已迅速 调整经营模式,网络拍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众多从未进行过网络拍卖的企业从此创 建了网拍,从征集、推广、展示到交易,开始了网络拍卖的新探索。中拍协发布的《 202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21年,内地的网络拍卖场次、上拍拍品 数量占据了拍卖总量的 92.51%和 50.28%。而成交金额只占拍卖总额的4.46%。由于无法像 线下那样充分展示拍品的许多细节,需要上手审鉴的中高价位文物艺术品一直是网拍难以 逾越的“坎儿”。以往的网络拍卖大多经营那些中低价位的当代艺术品与工艺品。疫情下, 各家拍卖企业经过不懈努力,不断提升拍品品质,采取专家直播讲解拍品,线下辅助预展等 手段,网拍上出现了不少单价上百万元的业绩,网络拍卖作为危机下的解决方案显示了活 力。 综上所述,三十年的坎坷发展进程,使得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经历了一次次的尝 试,终于一步步发展到如今这样颇具规模和影响力,逐渐走向了成熟。 |
上一篇:漫谈未来艺术市场发展的增量 下一篇: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工作启动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